當代金工的時尚掠影
台灣工藝 季刊 2013年3月
文/阮文盟
圖片提供/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工與首飾創作組、Sam Tho Duong、余啟菁
Sam Tho Duong / lemitcA, Necklace VA2+VB1
Onyx, plastic yoghurt containers
人為萬物尺度的源頭,無論在心靈或物慾的層面,皆是衡量萬物,創造無限的基準點。所有的文明演化皆由人的觀點而產生。因事物的成形,個人的需求,而呈現永恆的人性法則,可透徹時空彌久永渝,成為時代進步的原始動力。時代價值存在的評斷在於相對性的比較,進化與演譯將整體文明能量推向未知的領域。人創造時代,時代塑化人,齒輪互動無處不見亮麗的新事物。在漫長的時代洪流中,工藝文明的內涵也因而有演進的沉積,每個斷代都各自有明顯的表徵,時代的特性皆存留于不隨著時光消失的作品上,物件本身所隱含的任何細節皆散發出時代的光輝,也提供了文明歷史的反溯明證。談當代,則應就相對於時代的反義面相探索,解析,才得以引導進入當代的實質內容。
當代界定的看法有著不很準確的界線,尤其在不同領域內另有相界的斷定。當代金工開始于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大概是國際金工界可以認同的。其傳承的精神源自于現代思惟的啟蒙時期,一路走來直到現代工藝的運動才蔚然成形。形色變化無窮的當代金工中所呈現出與過去傳統迥異的現象是一種多元的面貌,它已經擺脫定論的形體框架,似乎蘊藏著無限的變化可能,當代金工的國際調性隨著時代已經成為主流。當代金工的國際調性卻也包容著各自迥異的文化形態,但無論來自何方,當代金工的定義已經不僅是運用金屬材料完成的,而是包容各類的材質,運用的技法也不一成不變,能夠充分互換、創新成形的工序。甚至於近一、二十年在歐洲漸次茁壯的善用環保觀念,使用死亡的工業及日常品廢材轉換成為有生命的當代金工作品。當代金工也反映在民生上的日常飾品,隨著工業及科技在二次大戰後,以急快速率爆發的新穎材料及技法,使得當代金工在應用的領域跨越了傳統的領域與尺度。
由歷史傳統的演化,金工首飾的領域自有傳承的相同原則。文藝復興時期,市民階級的提升帶動金銀細工飾品的發達,航海開拓疆土所帶來的珍貴材料,如珍珠大量裝飾在衣服上。巴洛克時期,鑽石切割琢磨的技術得到突破時,它所代表神權至上的完美也影響到服裝的設計。拿破崙時代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皆造成希臘服飾的復古,戰後的樸實主義及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也簡化,甚至樸實化飾品及時尚的搭配。ART DECO時代長鍊的突出也與當時的服裝有不可分的關係。有許多現象,不勝枚舉。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時代,服裝時尚的變化更加多元,60年代纖細的金工首飾與細長的領帶也是一搭,70年代硬線條的風格與80年代尖銳型體的造型,同樣在服飾與時尚出現。90年代開始進入迄今的當代時尚感,韻律及型體的動感更增加自然輕鬆的表現,帶動多元媒材的節省,使得〝型〞更具有生命感。
當代的時代精神,講求有機的循環及型體的生命感,當代的金工及首飾在時尚界所扮演的角色,超越前代的規格。時尚並不只僅是服飾,而是整體性的總和。它涵蓋服飾、飾品、流行思維、時代感受,多元乘以多元,無止無盡。在當代的時代精神下,金工的發展覆蓋在飾品之上,由於多媒材的運用,型體及表達方式也越趨向跨領域的參與,也自然成為時尚的一種媒介。
本文的主題重點是要論述當代金工所具有的時尚感,並不僅是探討金工與時尚的關係,當然當代金工的作品無可厚非的也有和時尚相搭的應用功能,尤其是它有裝飾的飾品機制時難免可以與服裝結合,就會與時尚的流行結合成為時尚的一份子,進而促成時尚的變化。當代時尚略有兩極化的現象,承襲了現代設計精神的極簡主義與看似有對立的精緻美感,在這一種原則下,夾帶著龐大的經濟資源,造成量化與質感的極致。流行的趨勢與節奏又隨著電子訊息無遠弗屆的傳播和影響,也極速反應到各個地區當代金工的創作與思維的質量。

陳映秀 / 寫生系列 - 海膽
絲襪、網襪、超輕土、透明管、不銹鋼線

劉棖暄 / △○□的把戲系列
壓克力、發泡膠、青銅鍍金、不鏽鋼針

張皓涵 / 失序 I
黃銅、琺瑯粉
當代金工表現的手法沒有什麼東西是禁忌,也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在二次戰後直至70年代,金屬材質漸次失去成為作品的必要材料,而其他工業化的素材及周邊隨手可拾的廢材都隨著藝術家的創作而成長為當代金工的主流思維。反觀這數十年來的成長,也透露出其作品在每一個時代所代表或流行的時尚美感。近二十年來,基於國際金工廣泛交流的影響,國際風格所應具有的設計語彙與設計邏輯,不只是前言包容地區性的文化形態,甚至大大地超越了地域性、文化性格的表現,或許這也是當代金工在時尚領域的國際化。在此刻意地提出少許當代金工在首飾領域的作品,經由這些作品的欣賞可以感受到國際化的設計語彙有明確的現代美感,如果沒有明確的資訊就幾乎無法明顯分辨來自何處。由大部分是台灣從事當代金工藝術創作的作品中,強烈表達出非固有台灣人文性格傾向,如:李恆的作品是一件墊肩取名為「野地的花」,華麗蔚然又非常貼切地強化了單純的服裝,有著青春洋溢的時尚感。侯雅榛的「手飾」,把漆包線的張力發揮到極致,充滿了空間感,再經由手的穿越產生一種巧妙的結合。Sam Tho Duong本名楊森壽,是一位越南的華裔,在德國成長從事金工首飾的創作,他的作品「lemitcA」運用優格的塑膠杯子為基本的素材,結合染黑的瑪瑙珠,無論是搭配服裝的表達或靜觀皆是一件化朽木為神奇,利用廢棄的塑材,以環保的觀念轉換為有生命、韻律的項飾。張皓涵的作品「失序」,點與線的作品架構就如同自然的滿天星,搭配素色的衣服成為服飾的重點,超越了一般飾品的能量。趙永惠在第三屆全國金屬工藝大賽得到首獎的作品「鐵窗」,意義表達出城市中冷冰冰的鐵窗也可以表現出活躍的機能,以手環的型態展現著現代的時尚感受。余啟菁所創作的「Cover Girl」作品,使用銅及米紙加上書法的表現,充分連結了自己文化的內容及現代造型的結構,呈現了當代金工飾品有自我文化特徵的一面。出生在澎湖的陳映秀,用她周邊生態的元素如:網襪、超輕土、不銹鋼線、透明管…等等素材所創作的作品「海膽」,球狀物的造型非常的細膩,就如同質地素雅的織品成為誇張性的圍巾,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裝飾效果。劉棖暄的「△○□的把戲系列」,使用壓克力、發泡膠、青銅鍍金、不銹鋼針等材料,產生出螢光的線條結構,充滿著現代感。歐立婷利用黃銅、美術紙、膠片和鋼針,創作出「潛能」系列,把作品的正反面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呈現出單純的晶體表面有豐富的紙花綻放。劉育菱的髮簪「曳影」,看似古典確有老歌新唱的做法,也不失在典故上有著創新的思考。王譽霖創作的「七十億分之一」是一條辮子型態的作品,其材料相當的多元,有黃銅、電線固定夾、紮線帶、紮線固定座、塑膠螺絲、牙線棒、衣領、鈕扣、灑水器,顧名思義有著民族特質的象徵。

余啟菁 / 孕育
銀、18K金、珍珠